
|
||||||||||||||||||||||||||||||||
“上海市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成立”暨“能源互联网用户侧能源数据流通和集聚标准”启动会成功举行
2021年9月9日,由上海市能源研究会主办,上海市高效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上海创能国瑞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能源互联网专委会成立”暨“能源互联网用户侧能源数据流通和集聚标准”会议成功举行,上海市能源研究会李晶生副理事长、沈跃栋副理事长、翁一武秘书长、上海市高效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暨创能国瑞科技忻雷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代彦军教授和杨林教授,以及上海科学院、申能股份、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节能中心的嘉宾,与来自北京的中国信息协会、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嘉宾,大家集聚线上线下,开展富有真知灼见地讨论。
合影 (前排右一是上海市能源研究会沈跃栋副理事长,右二翁一武秘书长、右三李晶生副理事长 左一是上海科学院王洒洒、左二是上海节能中心范松、左三是创能国瑞科技忻雷董事长、左四上海交大代彦军教授、后排右一是申能股份王涛、右二是上海市高效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杨晓雷)
会议首先由李晶生副理事长发言,他在致辞中对能源互联网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上海做为特大型城市,能源需求大,实现2025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存在不小的难度与挑战,必须要运用新技术,这也是今天成立能源互联网专委会的使命与担当。接下来,翁一武秘书长代表黄震会长也对能源互联网专委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同时他也向其他的与会嘉宾介绍了上海市能源研究会的基本情况和业务方向。沈跃栋副理事长表示研究会立足上海,要有前沿思维,要依托新技术在能源互联网领域找到突破点,再由点带面,推动产业目标的实现。
会议第二个主题——“能源互联网用户侧能源数据流通和集聚标准”启动会。首先,上海市高效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暨创能国瑞科技忻雷董事长做了主题发言,作为能源互联网专委会的副主委,他认为专委会的工作要从标准、培训、认证三方面展开。忻总认为目前能源使用端的用能测数据还基本处在信息孤岛的状态,企业报送给统计局、经信委、发改委的各种统计报表,不能统一或共享。另外,还要解决数据安全问题,数据的存储格式交互的规范和安全管理的要求,这样才能形成一套数据管理规范。接下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代彦军教授作为这个标准的负责专家,他认为能源互联网要做到互联互通,除了跟能源的生产有密切的关系,还跟用户侧的用量密切相关,需要准确的了解用户侧的用能数据。但是经过实际调研,即便是互联网发展最快的、用能监管很严格的数据中心,它们的数据格式都无法统一,从根本上讲,就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从事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公司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不够系统,建议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做好统一协调工作。
主题发言后的讨论环节,上海科学院、申能股份、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节能减排中心、上海质量科学管理研究院的嘉宾积极发言,分享了他们在区块链技术、电力市场、标准规范方面的建议。嘉宾们一致认为,虽然能源互联网已经倡议这么多年,但是能源数据的标准始终没有统一,以上海为例,不同的公共建筑、商场、办公、写字楼、医院等不同建筑业态的能源数据,千差万别,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意味着能耗评估无法科学开展,更无法准确地测算碳排放,碳排放的评估迫切地需要构建统一的能源评价指标体系,统一的数据格式,这样全社会才有一个标尺去规范或约束碳减排。
会议中
与会嘉宾们认为,数据标准的工作建议先从建筑领域开始,因为建筑能耗是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建筑能源领域先做到数据流通和集聚的统一标准,做到通用性、适用性,下一步再进一步推广到交通和工业领域,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更多专家、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积极参与。上海市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将整合各方力量,把数据智能化、可视化,从而建立一套大家公认的能源指标的评价、碳排放评估的标准体系和方法。这项工作启动后,我们会采取资金募集的方式,邀请更多企业加入。
会后,上海市高效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暨创能国瑞科技忻雷董事长向嘉宾们介绍了“创能国瑞云平台”,这是一个定位于需求侧的能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它创造的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新型发展动能。平台是开放的系统,它可以在每一个地级市单独投放,也可以应一个地区要求、行业要求做特定的行业/区域版本,可以提供能源供应链委托服务、能源交易全流程交易服务和能源数据监控与预测。
本次“能源互联网用户侧能源数据流通和集聚标准”会议的成功启动是迈向标准化的第一步,我们相信随着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综合应用,未来必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能源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需要建立能源企业数据采集与流通的标准,从而为开展数据的深入分析与挖掘,为数据驱动业务的成功转型奠定基础。
上海市能源研究会能源互联网专委会 2021年9月10日
上海市能源研究会主办的标准工作,拟定参与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专家如下:
(排名不分先后) , |